那些不是你所说的10倍工程师






4.65/5 (6投票s)
很多人从未和真正的10倍工程师一起工作过
最近在 Twitter 上有很多关于所谓的 10 倍工程师的讨论。以下是引起这一切的推文
为了确保我们有相同的理解:10 倍工程师顾名思义,能为团队和组织带来非凡的价值。
现在,这引发了很多笑话、表情包,人们也在好奇这些工程师是否也会带来 10 倍的技术债务等等。
总的来说,人们不想和那样的人一起工作。
但他们不是 10 倍工程师。
他们正如字面意思:有毒的混蛋。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。
当然,有毒的混蛋可能会通过自我推销来让自己被视为 10 倍工程师,但我怀疑他们是否能为团队或组织带来 10 倍的价值。
在什么样的组织中,这种行为会带来 10 倍的价值?什么样的组织甚至会纵容这些人茁壮成长?(也许是政治? ;-))
我明白,如果你从未与 10 倍工程师共事过,或者你认为他们不存在,你可能会把这种人误认为是 10 倍工程师。
是的,我曾与这些有毒的混蛋共事过,当然,我同意你应该避开他们。他们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或许能带来一些价值,但我宁愿他们不在身边。
幸运的是,我也曾与我心目中的真正的 10 倍工程师共事过。
而且我不是唯一一个。
他们是否带来“10 倍”的价值是另一回事。我们暂时假设他们对团队和组织非常有价值。
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?嗯,这些工程师拥有以下特质的组合
- 在广泛领域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技术技能和知识(好吧,这个很明显。)
- 渴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团队的工作方式
- 乐于助人,照顾新人
- 懂得分享功劳
- 沟通能力强,善于倾听
- 不至于过于自负而无法改变主意或承认错误
- 渴望学习,学习广泛的话题
- 如果活跃在某个特定领域,则能积累领域知识
- 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及与之相关的一切
- 富有同情心;努力理解客户、同事、经理……
-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:由于上述特质的组合,他们能带来 10 倍(甚至更多)的价值!
这绝不是一个详尽的列表;它只包含了我想起我共事过的“10 倍”人才所拥有的特质。老实说,他们中没有人拥有所有这些特质,有些人偶尔也会有点混蛋,但从未达到那种严重的有毒程度。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,对吧?
注意:这个列表有很多软技能,但他们仍然是工程师,出色的技术技能仍然是他们最大的资产。
10 倍的价值并非全部源自工程师本身。
组织的文化和他们工作的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。
- 必要时他们能否不受打扰地工作?
- 你是否提倡一种互助分享的文化?
- 你是否提供良好的文档、必要的工具和培训?
- 你是否经常反思你们的工作方式(所谓的复盘)?
- 是否存在建设性的、不指责的文化?
从嘈杂的开放式办公室转向每天有几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,可能就已经能让你的整个团队“2 倍”提升效率。不幸的是,我很少遇到一位非技术经理能够足够坚定地相信这一点并采取行动。
你知道,那些戴着耳机工作的工程师吗?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音乐;而是因为音乐比办公室的噪音更能让人专注。
那么,你如何识别这些 10 倍工程师?
嗯,根据我的经验,直接同事和经理知道,但组织的其他部分通常不知道。
我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意识到我共事过的人属于这一类。并非他们低调行事,而是自我推销并非他们的首要任务。也有可能是我在识别这类事情上有点迟钝。
有时,我曾怀疑某人是 10 倍工程师,而且很早……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。但这些人几乎总是被证明是那种有毒的混蛋式的自我推销者。
所以不,没有规则或技巧。这和你发现是否喜欢与某人一起工作或生活一样。也许你有一种直觉,但需要一些时间和一起经历艰难 stressful 的情况,你才能确定。
是否有可能培养出达到 10 倍水平的工程师?
嗯,我相信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,通过适当的指导来实现。
我会提供一个“10 倍孵化器”,拥有最佳的文化和环境来吸引、培养和留住 10 倍工程师。
是的,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软,但优秀工程师的短缺是现实。与其雇佣更多的人,何不尝试优化你现有的员工呢?
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文化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才,因为 10 倍工程师通常也会认识其他 10 倍工程师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为什么不让他们汇聚到你的 10 倍孵化器呢?
但要注意,你可能最终会形成一个有毒的小团体!
你是否曾与 10 倍工程师共事过?
或者你只认识冒充的毒瘤?